网站首页 美食营养 游戏数码 手工爱好 生活家居 健康养生 运动户外 职场理财 情感交际 母婴教育 时尚美容

为什么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

时间:2025-01-04 23:14:47

1、“良渚古城遗址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这意味着什么?

为什么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

3、更糟糕的是,因为战乱时期施昕更随西湖博物馆一路南迁,一路上缺医少药,最终因为不幸染病,年仅27岁就英年早逝。文明火炬的传递落到了考古学权威梁思永、董作宾的手上。

为什么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

5、直到1957年,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:“浙江的黑陶容易干后褪色,没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那种标准的蛋壳陶。器形除圈足外,也有大量圜底的。山东龙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却较少。陶鬶发现不多,也不是标准的龙山文化的形式。”才彻底推翻了之前的论调。2年后,他正式提出了“良渚文化”这个全新的命名,它标志着良渚是有着自身演变、发展序列的一个考古学文化,与龙山文化彻底区分出来。

6、这个概念提出后,专家们才开始着手考察它的源头,并先后于1975年、1979年提出了“马家浜文化”“崧泽文化”的命名。最终,考古学家通过吴县(今苏州吴中区)草鞋山的地层堆积,确立了三大文化的发展序列:马家浜文化——崧泽文化——良渚文化。然而,良渚文化虽然发掘出了一些文物,但始终没有那种能入选“十大考古发现”的大成果,这一时期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对其文化内涵认识的确立上。终于在1986年,这种小打小闹的局面被打破,良渚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“代表”。

7、…凭啥良渚文明能代表五千年?其实,在良渚文明被肯定之前,“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”这句话一直处于尴尬的局面。在中国,夏商周的年代序列,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常识,而一旦说起夏朝以前的确切历史,很多人都答不上来;而世界上,普遍认为中国只有三千年文明,是远远短于古埃及、古希腊的。难道中华文明的源头,真的只能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,无法更进一步了吗?这项摆在中国历史学家面前的世纪难题,在良渚遗址成功申遗后就迎刃而解了。但问题是,它是如何做到的呢?关键就在于从“文明”到“文化”这一字之差!良渚文明的确立,在学术上正式夯实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这一说法的考古基础。按照《全球通史》的说法,文明的特征包括:城市中心,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,纳贡或税收,文字,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,巨大的建筑物,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。而良渚文明之所以能被世界认可,离不开古城的发现。

为什么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

9、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的城市水力资源工程,由谷口高坝、平原低坝、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、溢洪道构成。经过初步估算,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,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。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,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。2.象征王权的玉器在对反山墓地的11座良渚时期墓葬挖掘过程中,仅玉器数量就已超过3500件,尤其是“12号”贵族墓葬中,出土了轰动全国的“玉琮王”和“玉钺王”。

为什么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

11、而玉钺在良渚文化的贵族墓中常有发现,它是王权的象征。最特别的是,反山12号墓的这件玉钺,两面都刻有良渚神徽与鸟纹,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钺中最杰出的,“玉钺王”因此而得名。良渚时期出现的明确标志身份、规范社会等级的玉礼器系统,对后世礼制的形成有重要影响,礼制作为等级的物化,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。3.大量的信仰用品

为什么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

14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大禹治水的传说。相传大禹治水就发生在良渚附近的绍兴,大禹死后也葬在绍兴会稽山上。事实上,世界各地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,说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世界范围的洪水。地势低洼,且处于多雨带的太湖地区自然也不会幸免。据说洪水延续了数年,整个长江三角洲一带是一片汪洋,人们被迫四处逃散,因此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突然消失,出现了数百年的空白。当然,除了“大洪水说”,还有“战争说”。学者们猜想:蚩尤和黄帝之战,良渚先民支持的蚩尤战败,所以只能被迫远走他乡。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出土文物的佐证:一是良渚文化中石钺非常发达,表明良渚人好勇强悍,二是良渚玉器上有一神秘的图案反复出现,非常像一尊英武的战神,由于蚩尤是中国东南方的蛮夷,所以这一推测可能性极大。不过,无论是哪种猜测,都没有揭开良渚先民的去向之迷。

为什么说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

15、学术界猜测认为,良渚先民至少分成三支:一支向长江中上游迁移,给四川带去文明,三星堆爆发或与良渚先民有关;一支沿着钱塘江往遂昌县好川村方向走了,这一点已经被好川遗址考古确认;还有一支向北迁移,与华夏部落联盟发生冲突,战败之后被同化融合。而这一支很可能就是渡过白令海峡,来到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……

© 光影知识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