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“火”到底是什么? 火可分实火和虚火,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。以肝胆、胃肠实火为多见。症见高热,头痛,目赤,渴喜冷饮,烦躁,腹胀痛,大便秘结,小便黄,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,脉数实,甚或吐血、鼻出血等。治疗上宜采用苦寒制火、清热解毒、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。 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,如久病精气耗损、劳伤过度,可导致脏腑失调、虚弱而生内热、内热进而化虚火。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、滋阴降火为原则。 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、午前为甚、畏寒怕风、喜热怕冷、身倦无力、气短懒言、自汗不已、尿清便溏、脉大无力、舌淡苔薄。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、强肾兴阳、甘温除热为原则。

3、“祛火”有讲究:“吃不进”是指上焦(心肺部位)有火,表现为口干、舌烂、唇裂、目赤、耳鸣及微咳。成人可选服牛黄清心丸(片),小儿可选服珠黄散等。“受不了”是指中焦(脾胃部位)有火,表现为时而胃火冢膂翁堇亢盛,食不知饱,时而呃气上逆,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。宜选用栀子金花丸、牛黄清胃丸、清胃黄连丸、清胃散,小儿宜服七珍丹等。“拉不出”是指下焦(肝、肾、膀胱、大小肠等部位)有火,表现为大便干结,小便短少,尿色黄赤、浑浊有味,阴部时痒,妇女白带增多,甚至带黄。常用中药可选三黄片、当归龙荟丸、栀子金花丸、龙胆泻肝软胶囊等。另外还有“虚火”,也就是阴虚而热,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,腰膝酸软,咽干舌燥,眩晕耳鸣,健忘失眠,或干咳气短,或痰中带血,口干咽燥,声音嘶哑,潮热易怒,舌红少津,脉细数,此时,可对症选服知柏地黄丸等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