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热夏季,大家都喜欢穿得凉快一点。因而大面积皮肤裸露在外,与虫子接触的机会明显增加,被虫子叮咬、蛰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。每年这时候关于人们被虫子咬伤的报道不绝于耳。
浙江一女子被蜘蛛咬伤后,未及时发现处理,大腿内侧发生大面积溃烂,脂肪层袒露在外,至少要两个月才能恢复。之后,需要通过植皮来掩盖伤口,但仍会留下痕迹。
湖北一男子在楼下散步时不慎被蜈蚣咬伤脚趾,想起电视剧白娘子饮雄黄酒的情节,以为雄黄酒“驱妖避邪”,于是喝雄黄酒解毒。最后经过洗胃,打破伤风、抗过敏和解毒治疗得以痊愈。
第一条报道令人触目惊心,第二条报道则让人啼笑皆非。那么,被虫子咬伤后该怎么办?小编在此奉上独门秘笈!
2.蜜蜂
常见频率:★★★★ 危险系数:★★★
夏季人们的户外活动频繁起来,在拥抱大自然尽情游玩时,一不小心,就可能与蜜蜂亲密接触,被其蛰伤,局部出现疼痛、红肿、麻木等症状。
应对方法
如果蜜蜂的毒针刺到皮肤里,应用消毒过的针尖或镊子挑出蜂针。之后可用肥皂水、小苏打等碱性溶液清洗被蛰咬的部位;用冰敷蛰咬处,可减轻疼痛和肿胀。一般来说,蜜蜂的叮咬只会引起局部皮肤的不适,但少数也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,所以蜜蜂蛰伤后应密切观察,一旦出现严重不适,应及时就医。
4.隐翅虫
常见频率:★★★ 危险系数:★★★
隐翅虫虫体黑色,胸、腹部可呈黄色,体型与蚂蚁相似,昼伏夜出,夏秋季为其活动高峰。若隐翅虫只是从皮肤爬过,一般来讲是不会有太大问题。但如果隐翅虫被拍击或压碎时,它体内的毒液外流沾到皮肤上时,会引起隐翅虫皮炎,局部出现条状、片状或点簇状红斑,其上有密集丘疹、水疱及脓包,之后还会糜烂、结痂及表皮坏死。
应对方法
发现隐翅虫落在身上,应轻轻将其扫落,然后打死。如果皮肤已沾上毒液,用肥皂水清洗后,如果损害较小且感觉轻微,可不予治疗,密切观察即可。皮损比较严重时,应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用药。详细见大家小心啦!夏天碰到这种虫子,千万不能拍死它!
6.蜱虫
出现频率:★★ 危险系数:★★★
蜱虫可寄生在宠物或者牲畜身上,去野外或经过草坪的要加以注意。蜱虫本身没什么毒性,不过,它们具有吸血为生的特性,如果蜱虫生活的环境恶劣,它们就可能传播一些严重的疾病,有些甚至是致命的,常见的有莱姆病、出血热等等。
应对方法
一旦发现身上有蜱虫,千万不要硬拽,因为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体内。可用镊子夹住叮咬在皮肤上的蜱虫,垂直向上取出。随后,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做局部消毒处理,严重者可能需要应用抗生素;注意随时观察监测身体状况,如果出现发热、叮咬部位肿痛、破溃及红斑等症状,要及时就诊,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8.蛇
出现频率:★ 危险系数:★★★★★
被无毒蛇咬伤后,会有疼痛感,伤口稍红肿,可起水疱,但没有发热畏寒、烦躁不安等全身反应。毒蛇咬伤后,留下两个较深的牙印,局部伤处疼痛,伴灼热感,皮肤可出现血泡、瘀斑,甚至局部组织坏死。蛇毒注入体内,可引起严重的中毒,很快就会出现受伤肢体肿胀、发热畏寒、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。
应对方法
首先请务必保持冷静,太过紧张会加速血液循环使得毒素传播更快。其次应当避免奔跑,否则会加速蛇毒在血液中的传播。进行捆扎伤肢,在咬伤肢体近侧约5-10厘米处用止血带或橡胶带等绑扎,以阻止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;再冲洗伤口和抽吸毒液。紧急处理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。
9.蚂蟥
出现频率:★ 危险系数:★★
蚂蟥又称水蛭,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,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。被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,不痛。因蚂蟥咽部分泌液有抗凝血作用,伤口流血较多。
应对方法
发现蚂蟥已吸附在皮肤上,可用手轻拍,使其脱离皮肤;也可用食醋、酒、盐水、烟油水或清凉油涂抹在蚂蟥身上和吸附处,使其自然脱出。不要强行拉扯,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。蚂蟥脱落后,伤口局部的流血与丘疹可自行消失,一般不会引起特殊的不良后果。只需要在伤口涂抹碘酒预防感染即可。
怎么预防?
有人说,我不想要虫子的吻,怎么办?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预防:
1.穿长袖衣裤,减少裸露皮肤面积;
2.收衣服时穿衣服前,注意衣服上有没有虫子扒在上面;
3.外出时涂抹驱虫水;
4.避免长时间在草丛、森林等昆虫活动频繁的地方停留;
5.保持家庭清洁,放置驱虫药,清除积水。
责任编辑:闪闪
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部分图片为放大后效果。
更多健康资讯,请关注微信:huakang515